为扎实推进“大科精神”建设,强化“PEIM”教育的办学特色,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对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评估认证标准等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强化产出导向为指引,强调错位发展,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养较高、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优秀、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发扬大科精神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根本,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发扬“大科精神”,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坚持学生中心,实施素质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踏实推进教学改革,培育学生探索精神。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体质增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将劳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意识。加强学生军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爱党情怀。
3、坚持服务需求,强化产出导向
立足大连,服务辽宁。在充分调研本地区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新应用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凝练专业特色,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特色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坚持能力培养,构建模块体系
做好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按照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理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双创课程、学生选(自)修课程的相互关系。开展课程模块化和课程群建设,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5、坚持产教融合,深化“PEIM”教育
将“PEIM”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全过程。以校企合作为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课内实践与集中实践、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条件成熟的专业开展3+1 模式和分方向、分模块培养。
6、突出创新特色,加强个性培养
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结合;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
三、培养方案总体架构
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结构由以德育为先的素质培养体系、以能力为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为本的理论课程体系三部分构成。
(一)理论课程体系
各专业要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三教融合”为指导,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1、通识课程平台
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基础通识课程和交叉通识课程。由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统一设置。(具体见附件一)。
(1)基础通识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理工类和计算机类,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科学精神、批判意识和思维模式。
(2)交叉通识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美育类和创新创业类,旨在通过跨学科选修,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展学生知识面。要求学生最低选修6学分。其中,思政类2学分(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美育类2学分,工科学生至少选修2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非工科学生至少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
2、专业课程平台
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各专业可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设置。并依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遴选6-8门专业核心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是为学生共性发展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原则上相同学科或相近专业大类的各专业,要设置专业类基础课程,该课程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论证后确定。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指为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课的设置要规范,学时要适当;要确保专业培养基本要求,要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在课程开设的顺序上,要遵循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体现课程之间的衔接支撑,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构建。
3、双创课程平台
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校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开设《创新教育方法》、《创业基础》2门双创基础必修课程。
各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
各专业要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专业实战训练“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指操作训练、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和与单一课程相关联的课程设计等,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本专业实验(实践)的基本技能,建议开始在1-4学期。
2、专业综合训练
专业综合训练主要指与多门课程相关联的综合课程设计、贯穿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实训等,旨在强化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的集成性、综合性应用,建议开设在4-7学期。
3、专业实战训练
专业实战训练主要指在企业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竞赛平台实施,通过企业项目实践、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了解实际环境与从业要求,完成从业能力的系统训练。
(三)素质培养体系
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德育为先的素质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课内素质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两种类型。
课内素质教育以必修课为主,如表1所示,学生应获得6学分。
表1 课内素质教学课程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课时
考核性质
授课学期
总课时
理论
实
践
课内素质教育
入学与国防教育(军训)
1
实践2周
考查
I
军事理论课
1
32
32
考查
I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
16
12
4
考查
I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32
24
8
考查
I或II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16
4
12
考查
VI
课外素质教育以学生自选为主,各专业要通过社会实践、科研活动、文体比赛、职业技能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名学生至少应获得1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包括劳动教育1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各项目学分及认定部门如表2所示。
表2 课外素质教育项目
教育项目 |
认定部门 |
备注 |
劳动教育 |
相关负责部门 |
必修1学分 |
社会实践 |
学生发展与服务处 |
必修2学分 |
校园文化 |
学生发展与服务处 |
上限2学分 |
荣誉称号 |
学生发展与服务处 |
上限1学分 |
实验室开放项目 |
实验中心 |
上限2学分 |
创新创业 |
创新创业学院 |
上限6学分 |
学科竞赛 |
创新创业学院 |
|
外语证书 |
外国语学院 |
|
技能训练 |
继续教育学院 |
上限6学分 |
学术论文 |
科研产业处 |
上限6学分 |
知识产权 |
||
辅修课程 |
教务处 |
上限6学分 |
体育竞赛 |
体育部 |
上限4学分 |
四、培养方案基本要求
1、学制与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为3—7年。
2、总学分及实践比例要求
学分及 实践比例要求 |
工学类 |
管理学类 |
文学类 |
法学类 |
艺术类 |
总学分 |
165-175 |
155-165 |
155-165 |
155-165 |
155-165 |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
≥30% |
≥25% |
≥25% |
≥25% |
≥30% |
工学类专业原则上应控制在175学分以内;管理学类、文学类、法学类、艺术类专业控制在165学分以内。
3.课内学时要求
(1)四年制本科专业课内总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300学时以内;
(2)课内总学时的计算不包含集中实践环节及素质教育部分。
4.课程学分计算
(1)理论教学(含课内实践)课程,原则上每16学时计1学分;
(2)形势与政策(含课内实践)课程、军事理论课:每32学时计1学分;
(3)体育(含课外活动)课程:144学时计4学分;
(4)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每24学时计1学分;
(5)集中开设的独立实践课程:每教学周计1学分;
(6)学分最小单位为0.5学分。
(7)入学与国防教育(军训)2周计1学分;
大连科技学院
2021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