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总结阶段性经验,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机械工程学院于3月25日下午在E213组织召开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专题汇报会。院长吕海霆、副院长程瑞出席会议,五门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参会交流。

会上,《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力学》《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五门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依次作专题汇报。课程团队围绕课程思政在课堂中有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师生深度互动交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融合应用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体现等六方面系统展示了课程改革成果。
《机械制图》课程负责人王琳老师介绍课程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聚焦“三维设计能力-工程图学素养-创新实践思维”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创新提出“三维建模+工程制图”深度融合教学模式。通过重构教学逻辑链、整合虚实资源、深化产教协同,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工程材料》课程负责人赵昕老师介绍课程团队以翻转课堂为突破口,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构建“课前知识内化-课中能力进阶-课后创新拓展三阶递进教学模式,形成“以学定教、以用促学”的教学新生态。同时该课程开发“大国重器中的材料密码”等10个思政案例,建立“价值目标-教学案例-考核观测点”映射体系;深度融入课程思政。
《材料力学》课程负责人秦楠老师及其课程团队研发“学科知识图谱智能系统”,通过结构化梳理课程核心知识点与能力目标关联网络,首次实现“教-学-评”全链条数据驱动,成为学院推进智慧课程建设的成果。秦楠老师表示知识图谱不仅破解了传统力学课程知识点碎片化难题,更让因材施教有了数据化支撑。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课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高地。课程负责人李晶老师介绍课程团队联合北京精雕有限公司一起打造产教融合案例库、共建校企合作课程及上线“酷学辽宁”智慧教学平台,课程形成“技术研发-教学转化-产业服务”全链条育人模式,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提供新范式。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负责人董少峥老师系统展示了课程在目标定位、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初步形成“资源融通-方法创新-评价赋能”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团队聚焦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明确“知识-能力-创新”递进式建设路径;完成冲压工艺基础等6章视频资源录制,累计时长520分钟,已上线酷学辽宁平台。
听完五位课程负责人的汇报,吕海霆院长充分肯定课程建设成效,强调要“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一要构建“课程-专业-学科”协同发展体系,将建设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二要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三要发挥省级课程示范效应,带动全院课程提质增效。程瑞副院长提出“三对接”工作要求:课程目标对接产业需求,教学内容对接技术前沿,评价体系对接能力达成,要求各团队进一步完善“建设-评估-改进”质量闭环。
目前,机械工程学院已形成省级-校级梯度化课程建设体系。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