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学校课程建设水平,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以学校“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优化升级与规划布局,对标教育部“金课”的“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通过加强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我校“一流课程”按照“全面培育、重点建设、择优发展”的思路进行建设。2019年,主要以“金课培育项目”和“世界大学城课程信息化项目”建设为载体,进行“一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2020年,全面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在2019年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校级合格课程建设,对建设效果较好的课程,进行重点扶持,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2021年,总结前期建设经验,各院(部)开展校级优质课程认定,继续加强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
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每年培育30门校级“一流课程”,推荐5-10门课程进入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计划,争取3-5门课程进入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计划。
三、建设类型与申报范围
我校“一流课程”建设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为主,以线下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为辅。
已列入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持续两年开课的课程均可申报。重点支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量大面广的通识必修课程以及各专业基础课程,申报课程需聚焦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
四、混合式课程建设内容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广“以学习效果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和形成性评价。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2.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对原课程教学大纲重新进行编排,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明确所有章节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课时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并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3.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课堂采用“MOOC+翻转课堂”的模式开展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及难点开展探究式学习,避免对线上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4.立项建设的课程均须在学校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建课,并因时制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5.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利用智慧教学手段开展课堂互动、课堂测验等教学全过程管理。突出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作业设计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学习过程考核。
6.开展课程建设情况调研,结合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
7.建设周期内,每门课程至少提交2个经典混合式教学案例。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五、项目管理
1.所有“一流课程”均采取项目管理的形式,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一流课程”负责人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每位教师只能主持1个项目。项目建设周期原则上为一年,在建设周期内,应至少完成一轮课程教学实践。
2.学校对项目实施进行过程跟踪、动态管理,每年采取中期检查、阶段评优、后期增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激励:通过阶段评优的学校将予以持续资助,对检查不合格的中止培育,已有一定建设基础但前期未纳入建设的项目择优增补。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项目,实行淘汰制度,不再给予经费支持。
3.学校将根据评审指标及标准(详见附件1)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文本材料、专家听课、学生访谈等。课程建设应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
4.学校将建设成效明显的“一流课程”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及国家级“一流课程”遴选认定。申报“一流课程”的项目须保证无知识产权争议。
六、经费管理
达到金课培育项目建设标准的,学校按照0.5万元/门拨付建设经费。对于建设质量优秀的课程,将授予校级“一流课程”荣誉称号并追加2-5万元建设经费。对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课程,学校将另行奖励。教师积极参与“一流课程”建设,取得建设成果的,在职称评审时予以倾斜。对于未按要求建设的课程,将扣回建设经费。对于未按要求组织推荐和建设课程的学院(部),将扣减学院(部)绩效。
大连科技学院
2020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