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9月)
为加强我院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院办学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学院建设情况
成功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本科院校。大连科技学院始建于2002年7月,时为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一五”期间,学院根据国家关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要求,严格按照教育部2003年8号文件“七独立”的精神办学。积极做好学院的内涵建设,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规范性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4月,经过教育部审批,成功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院校。
办学条件建设情况。学院校园规划用地715亩,已有校园占地549亩;已有校舍建筑面积158337㎡,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0800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26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500㎡,馆藏图书52.9万册;建设完成校园网一期:主干千兆光纤、百兆到端口,信息点覆盖全部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形成完善的校园网络服务系统。
专业设置与学生规模。学院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交通运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英语、日语、社会工作、动画等21个本科专业,分属4个学科门类。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5400人。
师资队伍建设成就。学院现有专职专任教师315人,师生比接近1:17。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07人,占33.97%;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13人,占67.61%。专职教师中35岁一下青年教师占75%。学院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感不断提高,他们已经成长为教学主干力量。
开展分层次教学,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素质差异,学院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定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04级起,每个年级都组建“茅以升”班,鼓励有志向深造的学生走国内考研之路;从2006级起,每个年级都组建 “莱特国际班”,创造条件帮助有出国意愿的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近两年我院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都超过100人,考研录取率超过应届毕业生8%。
在部分专业实施“专业+外语强化”、“外语专业+软件强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还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加强各专业实训环节,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提前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打造社会福祉特色。根据中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学院于2006年在社会工作专业中试办老年福祉专业方向。与日本东北福祉大学和横滨养老机构进行深层次合作,学院设有养老机构。社会福祉人才培养引起多方关注,已确定为我院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与美国、日本等国外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教师互派、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术资料和教材的共享以及信息沟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拓展发展视野。
与美国莱特州立大学合作,开展赴美夏令营、互派留学生、开展教师交流和读研直通车等合作项目;与日本东北福祉大学合作,学生可在该校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学习及实践,使学生领略到福祉专业世界领先大学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水平。
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对外交流基金。由学院出资,每年选派15名优秀学生分别到美国及日本等合作学校学习交流。从2006级开始,通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已有60多名学生到美国和日本攻读硕士学位。
完善了系部设置和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目前的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系部的设置方案。目前设有机械工程系(艺术系)、电气工程系、信息科学系、管理工程系(社会福祉系)、外语系、基础部和莱特国际学院等7个教学单位。完成了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修订制定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40多个,涉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建设、质量监控、行政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等。保证了学院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有力地促进学院的发展建设。
二、“十二五”学院发展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扎实地做好教学基本建设。坚持教育教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分层次教学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要适应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办学目标定位。学院立足辽宁,服务地方经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学院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社会急需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所设专业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兼办文学和法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深入开展应用型复合型和社会福祉人才培养,力争将大连科技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规模定位。“十二五”期间,完成校园二期14.8万㎡教学行政用房的建设,使办学条件设施达到8000规模的标准。计划本科年招生2500人、高职年招生1000人,在校生规模达8000人以上。
三、“十二五”主要建设任务
1、完成校园二期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4.8万㎡教学行政用房建设和设备配套:主教学楼35000㎡、实验教学楼22000㎡、院系综合楼31000㎡、职教中心8500㎡、图书馆13800㎡、行政办公用房5800㎡、文体中心17000㎡、会议中心15000㎡。二期工程按照无障碍标准设计建设,要满足肢体残疾学生学习生活的要求。
2、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从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出发,本着“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快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引进,踏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师生比控制在1:18以内,到“十二五”末,教师总规模达450人,满足在校生8000规模的教师配备要求。其中,自有专职教师230人、外聘专任教师160人、外聘兼职教师120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35%;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75%。
3、学科专业建设任务。学科专业建设要符合学院发展规划要求,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合理整合学科建设资源,有选择地重点在1-2个学科上有所突破,逐步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要根据社会需求,扩大专业设置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新专业设置以工管为主。抓紧做好信息类专业的改造,完善艺术类专业建设。到“十二五”末,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总数要达到35个;高职专业达到15个。
加快特色专业建设。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养老问题日显突出,未来5-10年对社会福祉专业人才需求会急速增长。要加强社会福祉专业建设,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与日本东北福祉大学的合作培养,使我院的社会福祉专业成为真正的特色专业。
4、认真做好分层次教学。要深入做好“茅以升班”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力争有15-20%的学生进入“茅以升班”学习。要做好“茅以升班”的教学分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日常学习和报考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努力使考研(出国)率超过应届毕业生10%。
5、认真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多年来,我院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专业+外语强化”、“外语专业+软件强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做好“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力争使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达到30%。
6、加强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各专业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认真抓好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信息类和管理类专业要深化校企合作,大四学生至少要有一个学期到企业实训,培养就业上岗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力争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
7、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在已有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层次、扩大规模。踏实做好校内“莱特国际班”的教学工作,力争有10%学生进入国际班学习。要修订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与合作学校的培养方案接轨。要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深化与美国莱特州立大学的合作,努力合作申办建设莱特州立大学大连分校。
8、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学院要集中财力建设好六大公共基础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工与电子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计算机信息类基础实验室、工商管理类基础实验室和语音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能太分散,同一学科专业实验室要进行合理整合。实验室的建设要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十二五”期间,要新建设和改建教学实验室8-12个,总投资在1500万元以上。
9、抓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要搞好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作为新办学校,首相要认真做好教学研究工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学院每两年进行一次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要求教师都参与教学研究。学院制定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学院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有重点地培养学科建设团队,支持开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快速提升。
10、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3800㎡新图书馆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每年采购新图书20000册以上,到2015年馆藏图书达到64万册,期刊订购400种以上;采购必要的文献数据系统,保证人才培养和科研需要。根据校园二期建设需要,完成校园网的改造工程,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求,为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网络支持。
11、大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校内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场地和条件,力争让30%以上学生能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让教师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
12、认真抓好教风和学风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工作,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提高教学质量,两个因素都需要调动。要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职业道德;制定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弘扬正气、遏制邪气,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风建设纳入教学单位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日程,学风建设人人有责。加强诚信教育,坚决制止考试作弊行为,一旦发现坚决严肃处理。
1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深入学习、不断研究,提炼我院的办学思想理念。用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神,去凝聚人心、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注重特色优势、注重工作实效,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积累、提炼和创新。逐步构建以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大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要建立制度、规范行为、加强宣传,注重师德教风建设,培育和弘扬优良学风和校风。
14、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要求。校园信息化既能提高信息交换的数量和速度,也能提高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要制定学院信息化标准,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实施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统一的信息门户。要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系统、办公系统、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等。要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化教学,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5、完善三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学院要坚持懂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董事会、院长办公会、党委会要密切配合,保证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加强领导能力建设,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坚强领导集体。
四、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提高认真,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无论领导干部还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我们面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很多还是原有的,不应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而也制约了教学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教学管理制度也存在不适应问题,需要不断修订,以促进教学行为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教学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目前教学条件已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院要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学院要合理计划、多方筹措、增源截流,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使日常教学工作的经费使用得到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的发展建设的制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具体措施如下:
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每年引进新教师20-25名,保证每个专业自有教师至少4-5人;采取特殊政策每年招聘能成为学科或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师4-5人;
⑵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每个学期开学前面对青年教师开展讲课评课活动,通过专家点评和互相学习,快速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通过这项活动,也大大地促进教师平时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⑶开展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综合判定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对于综合排名前20名教师给予奖励,对于综合排名后5位教师给予教学质量黄牌警告。
⑷制定并实施鼓励教师进修提高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培养和引进,使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断提高;
⑸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有计划做好教学团队建设,要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
⑹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开展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书育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向优秀教师学习,增强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的首要考核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⑺认真做好外聘教师的管理工作。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外聘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很重要力量。根据课程归属,外聘教师纳入教研室管理。教研室要加强与外聘教师的沟通交流,强化教学过程规范管理,认真做好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
4、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对于一个新建设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特别注重培养大批年轻干部,让他们在工作中磨练,在压力中成长。要教育他们注重事业、淡薄名利,胸怀宽广、互相帮助,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年轻干部在工作中要求真务实、为人师表,要端正思想观念,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干部处理事务时,要坚持“教学第一、质量第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5、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教学管理一松,教学工作就会懈怠,人才培养质量就会下滑。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执行教学工作规范,是一项永久性工作。要加强教学工作规范教育,让教师充分理解,使教学工作规范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形成良好教学习惯。对于违反教学工作规范,甚至出现教学事故的行为,要坚决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6、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龙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必须根据大众教育的时代特点,紧紧围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院要加大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要设立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学改革项目,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于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学院要给与1:1配套资金支持,各级教学成果等同于科研成果。
7、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学院要单列课程建设经费,开展院级精品课建设,重点做好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日语、马克思主义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现代工程图学、C语音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管理学等重要基础课建设。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教材建设。每两年进行一次教材建设立项,鼓励教师编写出版高水平的、与我院课程建设相适应的教材。每年争取公开出版教材5部、校内教材8部。
8、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抓教学质量建设的平台,包涵教学基本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我院教学基本建设基础比较薄弱,需要建设提高是多方面的。要把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大力推进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建设。要发挥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的管理职能,全面负责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确保我院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9、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做好党的组织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抓好党的建设是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要根据党委的工作规划,做好党建设和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工作。
作为高等学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形势政策课程建设,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活动。
加强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做好政治思想教育的关键。要做好政治辅导员选聘配备、培养培训、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工作。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学习、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引导教育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努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进步,营造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保证每个学生学业有成,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