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改革 不拘一格纳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不考不教、不考不学”是近年来中考常常被人诟病的焦点。而在山东省潍坊市,升学备考却是另一番景象:初三年级的体育和艺术课照常开设,学生每天照例在操场打篮球。山东省教育厅委托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17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显示,潍坊的学生负担在全省最轻,但教育质量特别是高考升学率却不降反升。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触及千家万户的敏感神经。山东潍坊,只是中考改革扎实推进的一个缩影。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各级各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设计。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全面范围内的推进,让越来越越多的学子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高考改革:从“考三天”到“看三年”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在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上海、浙江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
除语数外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选考科目,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上海高考改革着力于多把“尺子”量学生,浙江高考改革着力于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两地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为其他省份乃至全国高考改革的有序推进、稳妥实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除新疆外,包括上海、浙江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内,全国已有31个省份形成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全国来看,上海、浙江以外的省份的高考综合改革启动时间将集中于2017年至2019年。其中,北京、海南、山东、天津等4省份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
而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与考试改革配套衔接,在招生录取上,普通高校将依据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办法。高职院校将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为缩小入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自2012年开始,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实施了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扩大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数量。扩增量的同时调存量,要求部属高校和自主招生的学校拿出2%的比例,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
除专项计划外,教育部还动态调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已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
与此同时,新一轮改革剑指“加分造假”,对高考加分进行了一场大“瘦身”。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
同样,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学生可以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也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路径。截至2015年,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比例已达到高职招生计划的50%。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
未来高考绝不会趋向应试化
当前的高考改革目标,是促进公平,同时也兼顾科学性。
在现阶段,高考制度牵引着一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跟着走。现在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中小学比较注重应试教育,学校纷纷思考:高中怎么适应高考、初中怎么适应高考、小学怎么适应高考?
但目前来看,我们还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替代它。
要明确的是,中小学教育不是为了高考而存在,而是为了人的成长成才而存在。
高考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分流制度。一类人经过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还想到更高阶段学习,高考就是为检验他们适不适合去、符不符合高校要求而设立的。
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到高校学习。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不需要管高考改革的节奏。现阶段,学校要开足开齐每一门课程,学生要学好语数外,把学校所开的每一门课程都学好,不偏科,就好了。
未来的高考绝不会趋向应试教育,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评价。
以后的高考改革方向将明确要与国际接轨,考试成绩要看,但更多的是根据学生在所有学段的表现做出评价。
尽管现在还做不到,但肯定会走到这一步。(本报记者 王强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