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杀出个“新工科” 瞬间就“火”了
来源:科技日报
如果你要问:目前教育圈最多的研讨会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答案就是“新工科”。
刚过去的这两个星期,就有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相关讨论,研究如何建设新工科,以及如何进行“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很显然,“新工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热词。
时间回溯到2月18日,一场关于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形势下,高校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30多所高校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达成了十点“新工科”建设意见共识。
就在这场讨论会结束后不久,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自此,“新工科”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并瞬间成为热门词,此前在复旦召开的研讨会更是被置于极为尊崇的地位,被坊间称为“复旦共识”。
那么,为何“新工科”能在几个星期内变成人们热论的“新风向”?到底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未来如何建设“新工科”?科技日报记者就此梳理并走访了相关专家。
“新工科”到底是什么
“新工科”到底是什么?记者查遍了手头的资料,也没能找到精确的定义。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尽管还没有准确定义,但大家对“新工科”的基本范畴已经达成了共识。“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在《通知》中,“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在复旦研讨会召开的几天前,2月1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曾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工科教育的关注。
在这份《指南》中,列出了“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专业榜上有名。“新工科”之热从中可以一窥究竟。
专家指出,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知道如何将技术和经济、社会、管理进行融合,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
“新工科”凭啥“出道”就这么热
有圈外人形容“新工科”是“横空出世”“平地惊雷”,不知道怎么几天都火遍全网,但实际上,最近几年相关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只是大家都还未能明确“新工科”的概念。
从前年开始,由全国总工会推出的大国工匠就已经逐渐走入社会,为公众熟知。这背后是我国多年来积累的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国制造2025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洪文表示,工业是立国之本,“新工科”建设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当前世界已经迈步跨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将是未来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他认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世界各国的工业重点将集中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力量,高校要顺应新工业的发展现状,主动布局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的人才培养。
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秋波表示,科技革命改变教育内容,信息革命改变教育模式,工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帮助未来的工程师们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正因为如此,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新工科”是谁的机会
在“新工科”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的当下,如何抓住机会,实现新的发展和飞越是不少高校和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下发的《通知》明确表示,“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主要从“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类学校入手,各类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不同的研究,并由不同的高校牵头联系。
洪文表示,《通知》和《指南》发布以后,他和同事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不难看出,“新工科”并不是局限于 “建设高水平综合性院校”,更重要的是把实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科的建设不能坐而论道,要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要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
他个人认为,从目前国内的专业设置情况看,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等专业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从这些专业的分布中不难发现,“新工科”专业的设置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以新型信息、能源、控制等领域为主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而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中学生来说,国家对“新工科”建设的倡导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年轻的学子将目光投向课堂之外,以“新工科”专业为参考,更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大教育高考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根据他们的预测,在“新工科”背景下,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依旧不会动摇,化学和生物等科目将更加强调应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而技术科目的重要性将大大加强。
“人才是发展壮大新经济的首要资源。工程教育跟产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相互支撑的。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滞后,那就拖了产业的后腿。我们急需发展‘新工科’,来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说。(记者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