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科研诚信系列教育活动(第二期) 学习总结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7-11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强化学术不端问题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风气,大连科技学院校企合作科研产业处积极开展2025年科研诚信系列教育系列活动(第二期),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

        学校高度重视,本期活动由校企合作科研产业处牵头下发《关于开展2025年科研诚信系列教育活动(第二期)的通知》(大科校企科研通〔2025〕50号),通知中明确各单位做好学习宣贯,组织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内容。旨在提升全体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意识、规范学术行为、筑牢科研诚信防线。通过学习、研讨等形式,增强教师的学术自律意识,进一步明确自身在科研活动中的责任。

         二、各单位本次学习情况说明

        2025年6月13日—7月3日期间,各单位积极组织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内容。具体学习情况如下:

      1.机械工程学院:2025年6月26日,机械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在C303教室开展了2025年科研诚信系列教育活动(第二期)。本次活动重点学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通报案例涉及评审专家违规、买卖论文、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例如:边中启因违反评审规范被永久取消评审资格;王发明因打探评审信息被撤销项目;

陈磊等人因买卖论文并擅自标注基金项目受到处罚。通过剖析这些案例,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科研诚信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会导致个人学术生涯终结、项目资金被追回,更严重损害学校科研声誉。从边中启的评审违规到徐泽宽团队的图片伪造,案例揭示了科研诚信失守的多重诱因。教师们一致表示,必须在项目申报、数据处理、论文发表等科研全流程中严守规范,以高度的责任感共同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

       2.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2025年6月15日至30日,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开展了科研诚信系列教育活动。各教研室灵活采用集中传达、要点精讲与教师随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领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的核心精神。活动中,轨道信号专业教研室举办了“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与科研诚信建设”专题研讨会。张晓刚老师深入剖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多维危害,着重指出:此类行为严重背离科学研究的求真务实本质,不仅导致研究资源低效浪费,更阻碍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对健康科研生态构成重大威胁。与此同时,学院其他教研室也同步组织教师,围绕科研诚信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习与讨论,共同强化了学术规范意识和责任担当。

       3.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扎实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组织开展了专项系列教育活动。学院全体教师分教研室深入学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重点把握科研诚信的核心要义、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与处理,以及学院在其中的责任与义务。学习期间,学院同步组织了多场研讨交流。教师们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享了对科研诚信的理解与感悟,探讨了科研活动中可能面临的诚信挑战及应对方案。通过深入交流,教师们不仅深化了对科研诚信重要性的认识,更凝聚了共识:要相互监督、共同守护科研净土,筑牢学术道德防线。

       4.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通报中披露的众多学术不端案例令人警醒,深刻强化了我们对科研诚信的认知。剖析案例,警钟长鸣,边中启(违反评审规范)、王发明(打探评审信息)等行为,不仅断送个人学术声誉与职业前途,更严重亵渎了科研职责;陈磊、陈可斌(买卖论文、擅标基金)、甘莉(抄袭图片)等行为,公然践踏学术真实性,摧毁研究成果可信度;徐泽宽等多人(图片虚假)问题,更是对科研严谨性的致命破坏。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从深层看,严重扰乱了科研秩序,浪费了宝贵资源,更侵蚀了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公信力根基。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科研后备军与推动学术进步的双重使命。必须以身作则,恪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等规定,在项目申请、实验设计、论文撰写与发表的每一个环节,坚守严谨求实的学术底线,共同守护科研净土。

       5.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各部门于2025年6月中下旬陆续开展,涵盖公共英语教研室、英语教研室、日语教研室以及学院办公室四个单位。各教研室及办公室按照通知要求,认真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并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学习提高了对科研诚信红线的敬畏感和责任意识;明确了各学科领域易发的学术不端风险点;完善了科研诚信教育与监督机制;提出了具体改进举措,如建立自查清单、强化导师责任制、完善学术规范宣讲等。外国语学院将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和务实的举措,持续营造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科研环境,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

       6.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通报内容特别是边中启因严重违反评审规范与诚信承诺被永久取消评审与申报资格等案例,在学院引发深刻反思与警醒。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科研诚信是学术生命线:绝非抽象口号,而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边中启案例的惨痛教训即明证;国家守护科研净土的决心坚定不移:通报中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严厉惩处,彰显了国家维护科研环境的坚定意志;科研诚信堤坝需共同守护:其稳固性依赖于每一位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自觉维护与加固。设计艺术学院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协同全院师生,将诚信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科研全流程: 将诚信准则严格落实于项目申报、评审、研究实施、成果发表等每一个环节;培育特色学术文化:致力于在我院培育崇尚原创、敬畏规则、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土壤。让艺术设计的灵感之花,始终在诚信的沃土上璀璨绽放,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中国学术生态贡献设计艺术学科的力量。

       7.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7月1日,学院组织学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为进一步强化学术诚信建设,严明科研纪律,会议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学术不端行为的深层危害,并就贯彻落实科研诚信要求作出重要部署。本次通报披露多起严重学术不端案件,涉事主体包括高校教师、评审专家及科研人员,违规行为涵盖伪造身份申请基金、抄袭论文、擅自标注他人项目、泄露评审信息等。部分研究者将学术异化为追逐利益的工具,背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院要求全体师生以案为鉴,开展科研诚信专项整治: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将学术道德纳入党纪学习教育,强化“科研姓党”意识;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导师需严把论文质量关,项目团队严禁挂名套利;三是完善内控机制,建立课题申报双审制度,定期核查科研成果原创性;四是深化警示教育,通过组织生活会、学术沙龙等形式剖析典型案例,筑牢思想防线。

       8.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25年6月25日,学院组织开展了第二期科研诚信专题学习活动。重点学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文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与后果,分组讨论了十五组学术不端案例,深入研究避免出现此类情况,通过本次学习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分层培训,针对教师开展科研尝试讲座;技术保障,引入论文查重与学术成果溯源系统,辅助科研过程管理;常态化建设,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学生入学教育必修模块,每年开展“诚信科研月”活动。本次学习活动有效提升了我院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持续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推动科研诚信建设

        9.基础部:基础部开展新一轮科研诚信系列教育活动,全体教师认真研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文件,2024年科研出版界的系列丑闻,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科研体系的深层病灶。当论文工厂的流水线日夜轰鸣,当署名权成为交易所的标价商品,这场席卷全球的学术诚信危机,早已超越个体道德失范的范畴,暴露出整个科研生态系统正在经历危险的异化。当我们将署名权买卖视为寻常,当学术不端成为潜规则,失去的不仅是几篇论文的可信度,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生产的信心。随着科研诚信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科研诚信是保证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基础;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科学普及中,全社会容不得科技界有丝毫违反科学精神的现象。守护科研净土,需要每位学术公民以专业精神构筑防线,让学术理想在时代洪流中永葆纯粹。

       10.体育部:体育部以教研室为单位深入学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此次学习通过集中学习、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形式,使部门成员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增强了遵守学术规范、坚守科研诚信的自觉性。通过本次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的学习,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诚信的重要性,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1.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关于2025年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通报中披露的15起典型案例触目惊心,涉及评审泄密、买卖论文、数据伪造篡改、抄袭剽窃、虚假署名、经费违规使用等多种恶劣行径。涉事人员均受到撤销项目追回经费、取消3至7年甚至永久性国家基金申请例警示我们,科研参与资格及通报批评等严厉惩处。这些失信行为种类繁多,危害严重,任何侥幸心理都将付出沉重代价。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必须始终恪守诚信底线。评审专家应当严守保密原则和回避规定,确保评审公正。研究过程必须真实原创,不可进行买卖数据、代写代投、编造内容等恶劣行为。成果署名标注须规范严谨,署名须获真实同意。项目申报与使用必须诚实负责,申报信息务必真实准确,申请书内容必须原创,调查过程须诚实配合。

        本次科研诚信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各单位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均提供了总结材料、会议照片和教师学习照片,各二级学院(部)以教研室为单位多形式相结合组织开展了此次科研诚信系列教育活动。

        科研诚信是学校发展之基。本次学习活动不仅增强了我校教师对科研诚信的认识,也提供了实践科研诚信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使教师们认识到科研诚信不仅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科研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学校将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持续深化学习教育,以学校科研诚信制度为规范,以实际行动从源头抓起,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逐步改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诚信的建立和发展,努力营造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科研创新生态,切实维护学术声誉,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