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迎评促建

以审核评估为导向,深耕教学提质——会计专业系列磨课活动纪实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9-08

       为积极响应审核评估要求,切实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授课水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于2025年9月集中组织了多场专题磨课活动。各课程组的教师们齐聚一堂,围绕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精研、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重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在思想的碰撞和经验的共享中,进一步夯实了教学基础,为后续的高质量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助力学校顺利通过审核评估,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会计专业集体备课组:统筹多课程规划,筑牢教学基础

       9月3日13:00,会计专业集体备课活动在B404举行,由会计教研室主任李婷婷主持,会计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参与。活动围绕教学方法的优化、课程内容的衔接以及实训环节的设计展开研讨,凝聚了教学共识,为新学期的教学筑牢了基础。

       针对《涉税服务实务》课程,李婷婷主任明确了该课程面向大四毕业生的定位,其核心目标是衔接职场需求,提升学生的涉税业务实操能力和应试竞争力。团队确定课程设计需紧密结合近年来税务师考试真题和企业真实的涉税案例,通过讲授和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涉税政策的应用、纳税申报流程以及风险规避方法。为避免习题教学的枯燥,计划引入“案例情境化”教学,以上市公司税务筹划案例为背景,组织学生分组计算应纳税额、设计筹划方案,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应用能力,助力毕业生求职和职业资格考试。

       在《基础会计》课程研讨中,李婷婷主任强调了该课程作为大一上学期入门基础课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更要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考虑到大一新生对抽象的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团队建议在教学中用通俗的比喻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凸显会计与生活的关联性,降低学习门槛。同时采用“翻转课堂 + 小组互动”模式,设计“会计分录接龙”“模拟记账比赛”等小游戏,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热情。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团队聚焦“理论 + 实操”的核心特点,明确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操作能力为重点。当前选用用友新道软件开展教学,要求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每一步操作。为持续提升课程质量,团队制定了两项关键举措:一是在课程结课前一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软件操作的意见,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二是探讨申报省级一流课程的可能性,明确需从课程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等方面发力,打造具有特色竞争力的课程体系,为专业发展注入动力。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组:聚焦核心章节,精研重难点突破

       9月5日13:30,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专题磨课活动在B416开展,课程负责人刘美琦主任、课程组全体教师以及陈小北、党思旗、赵明旭等青年教师代表参与,刘美琦主任、武彰纯老师、周旭老师担任评委并提供专业指导。

       活动伊始,刘美琦主任强调,中级财务会计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衔接基础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关键纽带,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此次磨课不仅是对单节课的优化,更是提升课程组集体教研能力的契机。结合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团队明确了磨课的核心方向——聚焦“存货的确认计量”“金融资产核算”等学生容易混淆的重难点章节,探索贴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同时确定后续课程的讲解安排。

       随后,青年教师党思旗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为例进行了片段教学展示。她先回顾了金融资产的三分类,通过股票、债券案例导入,明晰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标准,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现实关联性。接着重点讲解“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详细拆解不同节点的会计分录,对比区分易混点,引导学生树立公正、公平、真实的交易原则。最后通过随堂练习梳理会计处理流程,归纳总结以巩固学习成果,完整呈现了教学思路和实施过程。

       授课结束后,评委和教师们进行了多维度的点评。刘美琦主任肯定了党思旗备课的充分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称赞她以案例教学活化了理论知识,调动了课堂氛围,有效区分了易混易错点,助力学生构建理论框架。同时指出案例缺乏真实企业数据、制造业案例不足的问题,建议后续补充完善。武彰纯老师认可她板书逻辑清晰、善用表格对比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特色,认为课堂节奏把控得当,但提出PPT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的不足,建议优化细节刻画。周旭老师强调“金融资产”章节对师生的挑战性,肯定了党思旗的教学努力,呼吁团队重视该章节的教学,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吸收。

       管理会计课程组:聚焦能力培养,优化教学实践

       9月4日上午9点,管理会计课程教研活动在C405教室举办,路萍、陈小北、李平三位教学骨干携精心准备的磨课内容参与,围绕教学方法的优化、案例选择的适配性以及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展开研讨,推动教学经验的共享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路萍老师聚焦第三章“本量利分析安全程度评价指标”进行磨课。她深入剖析了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强调了安全程度评价指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生动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安全边际、安全边际率等指标的应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指标评估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教学内容逻辑清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的精髓。

       陈小北老师以第五章“经营预测”为磨课主题。他从经营预测的意义和作用切入,系统介绍了经营预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重点拆解了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的流程和技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营场景相结合,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李平老师围绕第七章“短期经营决策”开展磨课。他先明确了短期经营决策的特点和目标,再深入探讨了生产决策、定价决策等常见问题。运用丰富的案例和图表生动展示了各类决策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教学风格严谨务实,聚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磨课展示后,三位教师先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提出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其他教师结合自身经验纷纷建言献策。团队围绕“如何通过小组讨论深化本量利分析理解”“如何增加经营预测案例的行业适配性”“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提升短期经营决策实操感”等问题深入交流,确定了后续的优化方向:路萍老师计划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陈小北老师将增加实际案例分析,强化实践指导;李平老师拟引入更多互动环节,如模拟决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组:师徒协同磨课,破解教学难题

       9月3日15:00,高级财务会计专题教研磨课活动在C411举行,围绕“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这一重难点章节展开,由入职一年的青年教师牟洁旖和资深教师王扬共同参与,采用“说课展示 + 深度研讨 + 策略优化”的形式,聚焦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方法创新以及重难点突破,形成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案。

       青年教师牟洁旖率先进行说课,从四个维度阐述了教学方案。在教学目标上,构建了“知识 - 能力 - 素养”三位一体的体系: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区分应纳税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厘清所得税费用的逻辑;在能力层面,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务模拟,培养学生运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会计处理的全流程;在素养层面,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会计职业精神,理解所得税会计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教学内容设计以“问题导向 + 逻辑拆解”为思路,以“企业为何确认递延所得税”开篇,对比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出“暂时性差异”,结合固定资产折旧、资产减值等场景解析差异的判断和确认流程,重点讲解税率的选择和减值测试要求。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 + 小组讨论 + 情景模拟”的融合模式,课前布置案例预习,课中组织讨论和“会计人员角色扮演”,课后通过分层作业巩固,同时借助多媒体和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在重难点突破上,用“对比表格 + 实例练习”区分暂时性和永久性差异,分步讲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流程。

       资深教师王扬从“实务衔接 + 职业赋能”的视角补充优化方案。在教学目标上,除了基础目标外,强调培养“税法与会计知识融合应用能力”,为后续“税务会计”等课程奠定基础,同时结合中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点,融入应试能力培养。教学内容采用“准则解读 - 实务案例 - 年报分析”的主线,先梳理准则的核心条款,再引入上市公司年报实例(如资产减值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引导学生分析准则的应用,重点讲解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限额及调整方法,体现谨慎性原则。教学方法提出“翻转课堂 + 案例复盘”模式,课前让学生观看微课预习,课中聚焦难点,通过“错误案例复盘”深化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税会差异。在重难点突破上,用“对应表格 + 错题分析”,编制表格明晰业务与分录的关联,收集错题分析易错点(如混淆损益与所有者权益核算)。此外,王扬强调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增设“实务操作考核”和“案例分析报告”,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

       两位教师深入交流后,形成了“准则依据 - 差异分析 - 案例应用 - 实务拓展”的四维教学框架,整合了基础知识点、上市公司案例和职称考试考点,融合了多元教学方法,为该章节的教学提供了可落地的优化方案,同时搭建了“以老带新、互学共进”的研讨平台,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和课程质量提升。

       会计专业论文写作课程组:跨角色协同,提升论文教学实效

       9月4日13:30,《会计专业论文写作》专题教研磨课活动在C413举行,围绕“论文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章节展开,授课教师赵霞、牟洁旖、于丛洋和辅导员李方圆、姜珊珊、马晶洁共同参与,通过“说课展示 + 深度研讨 + 需求对接”的形式,结合学生学情优化教学方案,构建“教学 - 辅导”协同体系。

       赵霞老师以“夯实基础 + 实战演练”为核心设计教学。她先梳理了数据获取的主流渠道,对比各平台的优劣,通过案例演示数据筛选的关键标准。针对数据处理的难点,设计了“问题导向”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数据异常问题,同时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数据处理思维,为论文写作筑牢数据根基。

       牟洁旖老师聚焦“方法创新 + 能力培养”对教学进行优化。她引入可视化教学工具,把复杂的数据分析流程转化成直观的图表,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设计小组协作任务,让学生围绕真实的会计案例开展数据获取与分析实操,并通过互评反馈来优化方案。这既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使教学更加贴近论文写作实务。

       于丛洋老师围绕重难点突破展开分享。针对数据获取效率低的问题,他总结了“关键词精准检索”“跨平台数据比对”等实用技巧;对于数据分析方法选择的难题,他通过案例对比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帮助学生精准匹配;同时补充数据引用规范要点,避免学生的论文出现合规性问题,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据应用能力。

随后,辅导员团队从“学生需求 + 实践引导”的角度提供学情参考。李方圆、姜珊珊、马晶洁老师反馈,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的数据统计知识薄弱,作业容易出现错误,同时分享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身心状态特点。授课教师结合这些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深度,确定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补充辅导方案,如提供数据统计基础微课、设计分层练习任务等。

       经过多轮研讨,团队形成了“渠道梳理 - 方法教学 - 案例实操 - 合规引导”的四维教学框架,整合了数据获取技巧、真实论文案例与学术规范要点;融合了“问题导向”“小组协作”“实践跟踪”等多元教学与辅导方法;形成了适配学生学情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为后续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与学术规范意识。

       此次会计专业系列磨课活动,是学院以实际行动备战审核评估的重要举措。各课程组聚焦教学核心问题,通过“展示 - 点评 - 研讨 - 优化”的闭环流程,有效解决了教学痛点,实现了教学经验的深度共享与教师能力的协同提升。未来,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将持续以审核评估要求为指引,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以更高标准提升教学质量,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顺利通过审核评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