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立秋自古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为“四立”,在二十四节气中热度仅次于大暑、小暑,是第三热的节气,同时也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时禾谷渐趋成熟,自然界正循着循序渐进的轨迹悄然改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地间从阳盛逐渐转向阴盛,万物则从盛夏的繁茂生长,慢慢迈向成熟与沉淀。
图1:立秋相关的农事活动
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如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等,对水分要求迫切,此时农田缺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同时,立秋时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
图2:立秋的气候特点与物候现象
气候特征:立秋后仍处“三伏天”末段,暑热未消,民间称“秋老虎”。此时昼夜温差增大,降水趋于减少,但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需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22℃。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结束,所以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如果按“三伏”的推算方法显示,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暑气一时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不过,立秋之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降水天数和降雨量相对减少。
图3:竹笋
三候表现(每候5天):
初候凉风至:北风带来微凉;
二候白露降:晨间露水凝结;
三候寒蝉鸣:寒蝉感阴而鸣。
01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图4:饮食
立秋后空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燥、皮肤干等“秋燥”症状,可多吃梨、银耳、百合、蜂蜜、山药、莲子等滋润食材,比如煮梨水、银耳百合汤,或用蜂蜜泡水(温水冲服,避免高温破坏营养)。
此外,秋季宜“少辛增酸”,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发散食物,适当吃山楂、葡萄、柚子等酸性水果,帮助收敛肺气。
02兼顾健脾,防“秋泻”
图5:饮食注意
初秋暑气未消,脾胃功能仍较虚弱,饮食需注意卫生,少吃生冷(如冰饮、西瓜别吃太多),可吃些炒扁豆、炒薏米等健脾食材,避免因脾胃虚寒引发腹泻。
01顺应温差,“秋冻”适度
图6:立秋穿衣小技巧
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白天可能仍较热,但夜晚转凉,穿衣可采用“分层穿搭”,比如短袖外搭薄外套,方便随时增减。尤其要注意腰部、腹部和脚部保暖,避免受凉(比如穿长裤代替短裤,睡前可用温水泡脚)。
02“春捂秋冻”要适度,因人而异
图7:立秋穿衣小技巧
初秋不必急于加衣,适当“冻一冻”可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力,但老人、小孩、体质较弱或有慢性病(如关节炎)的人,需及时添衣,避免受凉感冒。若白天体感热,也别穿太厚导致出汗,出汗后吹风更易着凉。
图8:立秋的文化内涵
立秋是夏与秋的温柔分界。暑气的余温尚未散尽,但凉风已悄悄酝酿着新的气息。蝉鸣的余音渐歇;但禾谷渐趋饱满。这一天,不是劳作的终点,而是收获的序章。立秋是古代劳动人民刻在骨子里的时令指南,但四季更迭,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这份“指南”的传承早已融入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血肉。节气文化仍能指导现代人的饮食起居、工作学习。立秋过后,人们收起盛夏的浮躁,也为秋收的厚重蓄力;在余温中守住一份清凉,同样也在渐凉里酝酿起了一份从容!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