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系列活动之——弘扬传统文化 引领立志修身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网管 发布日期:2019-06-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组织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骨干,利用学习强国app平台,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引领立志修身”为主题的系列学习活动。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泉城济南的神韵所在。一座城有了水的相伴,就会让城一下子变得灵动起来,常年恒温的泉水喷涌而出,经年不息,滋润了济南人“依泉而居”的生活,荡漾出一片如水般清澈甘甜的日子。

    走进济南的老街,会有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都市的感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意生活,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地展开。耳边总会不经意的响起潺潺的流水声,河里的泉水不间断地往上冒一些细小的气泡,就像在诉说着什么,也许只有见到这些清澈的泉水,感受了济南人“临泉而居”的生活,才会真切地明白,为什么济南被人们称为“泉城”。

    济南市的中心是一片被古护城河环绕的老街区,它始建于1371年,相当于明朝时期济南城的范围。如今的济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当地人又把这里称为“明府城”,3.2平方公里的街区内,46条明清时期形成的古街巷错落有致。由于先有泉后建宅,所以老街里的防区大多临泉而筑,八十多处泉水流淌在小巷民居间,叮咚的泉水声,伴随着老街人走过了六百多年的时光。过去的老街巷多是石板路,随手掀起一块石头,底下都是一汪清水。一代代济南人,依泉而生,伴泉而居,生生不息的喷涌和清冽甘甜的味道,都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乡愁。

    明城府背面有一处泉池名叫百花洲,盛夏时节,岸边杨柳扶风,水中鱼翔浅底,一排灰瓦白墙的院落倒映其中,宛若江南。宋代的百花洲要比现在大得多,人们主在水中的小岛上,与北面的大明湖隔水相望。由于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每到夏季,泉水、雨水毫无节制的往北宣泄,时常造成水患。宋熙宁四年,52岁的曾巩调任齐州知州,按照规矩,新官上任朝廷会拨出钱款,为其修筑一件新的馆舍,但在曾巩看来,为民谋利才是地方官应尽的本分,怎能只顾自己享受,而弃百姓于水火。于是他爸修建官邸的银两捐出,建起了济南城的北门水闸。从此之后,大明湖成为蓄水之地,北城的水患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曾巩带领百姓用疏浚大明湖的淤泥,修筑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百花堤”,方便人们从南岸百花洲前往大明湖北岸,这条堤又被称为“曾堤”。相传苏轼就是看到“百花堤”后深受启发,才修筑了杭州西湖的“苏堤”。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南风祠在大明湖畔静静地矗立近千年,一位好官的故事也感染着一代代的全城人,正所谓“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不换天下不太平”,风管秀丽的大明湖畔,不仅留下了“不爱钱”的曾巩的身影,也记录了一位“不惜死”的将军死守济南的故事。

    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领北军兵临济南,正在外地运送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听到消息马上掉头驰援,将济南城的官兵和百姓组织起来,歃血为盟,死守城池。在他的带领下济南城固守了三个月,朱棣命令士兵用火炮攻击,眼看城墙要倒塌,铁铉让将士把朱元璋的灵牌悬于城上,最后朱棣只好撤军北返。铁铉是一个男子汉,他用智慧守住了济南城,使人们更加爱戴他。

    “海右此亭股,济南名士多”,甘甜的泉水,浸润了无数才子大家的文思雅趣,变得愈发清明无暇。孔子的仁德礼治、李清照的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豪意奔放都融入了这一汪泉之中,润泽人心。孔孟之乡,敬畏传统,崇文尚德。相传孔子九世孙,听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消息后,与弟子们一起把家中祖传的儒家经典偷偷藏在墙壁夹层中,才得以传世。

    1938年初,一个背着土布包袱的人来到济南,这个人就是被称作“中国蒲学研究第一人”的路大荒。“守藏之责,重于守土”,在路大荒看来守住了国之文脉,哪怕山河破碎中华也不会亡。1937年,他采用“鲁壁藏书”的方法将珍贵的蒲松龄手稿藏于墙壁中,隐居在明府城老街。1962年,67岁的路大荒,将珍藏多年的《聊斋文集手稿》捐献给山东省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

    芙蓉街是明府城街区中最繁华的一条街,因街上有眼芙蓉泉而得名。明清时期,芙蓉街周围有抚院,布政府等衙门,许多商家在此开店。在泉城老街,有很多老手艺人,他们用一生的时光守着一门技艺,为济南留下了传统,也留下了生活和文化的印记。直到今天济南依旧享有“曲山艺海”的美誉。

    一代人来了又去,依旧保持着“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温和样貌,无论日新月异的城市如何发展,这汪清泉从未染尘。它是济南的根脉所在,也是泉城人的心灵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