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组织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利用学习强国app平台,开展以“追寻‘大家’风采,弘扬民族精神”系列主题的学习活动。
本期的内容是学习人物—语言学家沈家煊,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外衣,同时也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面,语言学家们一直在试图探寻世界上6000多种语言的本质。在中国,自从《马氏文通》起,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便开始引入西方的语言学框架和思路,但在实际语言研究中,吕叔湘朱德熙等前辈已经发现了西方英语为主的语法框架并非完全适合汉语研究,因此踏上了建立独立汉语语法体系,从特殊性到一般性的道路。
沈家煊(1946 - )著名语言学家,籍贯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上海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前任所长(1999-2009)、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国际汉语学会会长、《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在过去的十年内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提出了汉语语法中“名动包含”结论,打碎了前人面对了五六十年的壁垒。同时,理论上的突破也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以及最前沿的人工智能AI领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沈家煊的研究领域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等数十篇,主要有《“有界”与“无界”》、《英汉介词对比》、《口误类例》等,专著《不对称与标记论》,主要译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主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
沈家煊先生提出汉语的动词之所以都可以做主语和宾语而不需要名词化就是因为汉语的动词本来也是一种名词。打破传统的观念指出名词包含动词,正是像沈家煊先生这样的前辈之前的积累,我们中国语言学的进步和突破才能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2022大连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滨港路999-26号 联系电话:0411-8624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