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学习平台

【经管·党旗飘扬】百年奋斗踏峥嵘,经管逐梦谱新篇|(四)1924:求同存异承大义(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网管 发布日期:2021-08-09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特于建党100周年之际举办“百年奋斗踏峥嵘,经管逐梦谱新篇”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的峥嵘岁月,动员我院全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广大团员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建党100周年。

1924:求同存异承大义----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表现历史担当

    1924年,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已不复存在,但中华大地仍阴云密布,混乱不堪,中国人感到无所适从,民族的未来呈现出一片黯淡。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开启了第一次合作,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割据的新局面,为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华儿女怀着改变民族未来的希望,被广泛地发动起来。革命的浪潮由此开始声势逐渐浩大,继而席卷全国。

(一)

    国共合作在这一时期形成较为稳固的基础。

    鉴于“二·七”大罢工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清了现实:在经历过长期封建和殖民统治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尚未形成优势。中国革命要想走向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阶层,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其中自然包括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民党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加上孙中山的号召力,该党在中国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力。国民党在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广东中部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在这一地区深入开展,根基相对牢固。但是,国民党因反复的挫折,其实力已大损,加之该党的阶级局限性,一向严重脱离群众,党内的腐败问题也日趋严重,难以治理。中国共产党曾在《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但是党内那种“动摇不定的政策,实有改变的必要”。孙中山内心也很清楚,中国革命必须扩展视野,甚至改弦易辙。于是,他开始积极建立与共产党人的联系,寻求合作。

    国共两党因共同的意愿形成了合作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闭幕后,国共明显加快了合作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发行的《对于时局的主张》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开始形成。

    1924年1月下旬,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会议。在出席开幕式的165名代表中,共产党员有24人。孙中山指定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由谭平山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大会审议了国民党《一大宣言草案》,这个草案对三民主义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也对国民党的既有政策作出了丰富和补充。草案不仅在民族主义中更加强调了反帝的内容,也在民权主义中明确解释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突出了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大会经审议,通过了这个草案,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孙中山与国民党左派展现了对共产党的诚意。大会支持并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否决了排斥共产党员的提案,此举有力回击了国民党内部一批敌视中国共产党的右派分子。大会还选举出由国共两党领导人组成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当中有四分之一是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甚至国民党的一些要害机关负责人由共产党人任职,如谭平山任组织部部长、林祖涵任农民部部长、毛泽东任宣传部代理部长等。

    第一次国共合作自此正式形成。孙中山作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他指出:“现在是拿出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的年代了!”也正是这个时间点,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始确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